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歷代文選及習作下
Readings in Chinese Prose with Writing Practece (2) 
開課學期
112-2 
授課對象
中國文學系  
授課教師
陳志信 
課號
CHIN2006 
課程識別碼
101 26002 
班次
02 
學分
2.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13:20~15:10) 
上課地點
普301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號雙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4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中文系二年級必修課程。我們將接續先秦兩漢文(即中文系一年級本系國文所授),陸續講解魏晉唐宋明清諸朝代的辭賦和文章。
案自兩漢以來、歷經魏晉南朝隋唐,在各級政府擔任掾屬職位的文人集團形成後,「文」便同「詩」般坐穩首要文體的位置。且正因文家掌秘書職司的緣故,「文」的品種遂環繞官場諸多情狀展開:從鋪敘朝章典儀的頌讚、箴戒當權毋荒淫懈怠的諷諫,到發揮勸慰勵志、瀉懣或解嘲功能的騷賦,還有流通諸公、私領域,左右諸人際關係的形色文章;又隨著重學問、崇典籍、尚雅麗工整,追求得體、妥當等秘書文化的逐步成熟,對辭語、章句、典故、對仗、用韻等的要求遂一一確立,培訓、揀擇舉子乃至文壇品評的標準盡在其中。凡此種種,我們將在上學期透過諸篇選文,解說這些浸染掾屬文化色彩的辭賦和文章該怎麼讀、怎麼理解,又當如何鑒賞。
到了下學期,我們將討論唐宋古文運動,還有綿延宋元明清諸朝的文章學。透過揭示前者的核心主張,若「學文養氣」:亦即藉諷詠聖賢遺文好涵濡性情、擴充胸次氣象以待吐辭垂訓的論述,還有剖析後者大力發展的、重點在開發文脈錯綜接合學問的文章評述,我們非但能進入從前那自開蒙即勤練文章、終生仕途亦唯憑斯藝的時代,漸次了解諸文派所以更相迭代,諸文家又多有理學或心學背景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擺脫白話文運動的偏見,重新學會品味、評論諸作品自民族精神到卓越技藝的多面價值。總之,藉諸選文、諸選集,還有諸評註、圈點範例的講解,我們或能就中唐以降新儒學運動的神髓,較公允地評述古文文化的相關成就。 

課程目標
1.學習解讀並鑒賞掾屬文化的詞章。
2.學習解讀並鑒賞古文運動後的詞章。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歡迎同老師約約談時間。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隨課堂進度補充。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第1次評論作業 
30% 
 
2. 
第2次評論作業 
30% 
 
3. 
習作 
40%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以錄影輔助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0240220  本週課堂講授內容分兩部分。首部分說明本課程的基本資訊,包括成績評量方式及考核內容、針對學生困難而提供的調整方式、以老師講授為主的課堂進行方式、課程所授內容與範圍等。本學期所授內容為主導中國古典文學近千年發展的唐宋古文運動及綿延宋元明清諸朝的文章學。
次部分為各講義的概述。第一份講義是古文的「理論篇」,主要介紹古文運動理論和文章學的評點,老師將重點教授三篇重要篇章:〈答李翊書〉、〈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上歐陽內翰第一書〉。相關的理論文章遍布各朝,足見「學文養氣」學脈和價值觀的傳承。後兩份講義屬古文的「實踐篇」。第二份講義集中教授「論」、「制藝」、「記」三種文體,藉著分析具體文本,同學將能領略到歷代傳承的精神價值和卓越技藝。第三份講義收錄則與期末習作〈擬唐順之清溪莊記〉寫作的相關文獻。隨著本學期的學習,同學們將會逐步了解古文與科舉的密切關係;也唯有從文章學的視域出發,古文文化的神髓、價值及其成就才真正顯現出來。 
第2週
20240227  本週開始教授下學期第一份講義。老師帶領同學一同精讀《聊齋誌異・司文郎》,讓同學能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文章學的誕生土壤——科考文化,以及在科考文化下的舉子生活。
隨著應考的需要,部分寺廟、道觀成為了應試舉子的聚居之地,書市亦隨之合流,漸漸形成文人的生活圈。故事發生的場景報國寺,就是清初有名的書市,所以王生與餘杭生、宋生等人的相遇,以及隨後發生的鬥義/藝,其實就是當時舉子的日常生活樣態。蒲松齡在小說開首將王生設計為平陽人,即埋下後文餘杭生歧視王生的伏筆,因為明清科舉多為南方士子中舉,故餘杭生的傲慢態度無疑映射了當時科考文化下的各種偏見、歧視。至於鬥藝後的評點活動,既反映當時因應試需要而大盛的評點學,也顯示了舉子意圖揣測考風的倖進之心。
小說最核心的衝突,其實是兩種價值觀的——科考所帶來的世俗功名利祿,與學文養氣,習聖賢之道的讀書人理想——的牽扯。餘杭生代表前者,宋生、瞽僧代表後者,而王生則更能反映介乎兩者之間的心態:既懷抱學文養氣的理想,也憧憬著「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兩種價值觀的糾葛,貫穿中唐至清的文人精神世界。
若從後設角度看來,〈司文郎〉一篇本身就可以視為小說所刻劃之科考文化的產物。作者在〈司文郎〉展現的精煉文辭、伏筆的前後呼應、細節的相互勾連,又何嘗不是其一生浸淫在鬥義/藝、制義/藝的文化中而培養出的能力?屢試不第的蒲松齡,雖然嘗試用小說家的超脫眼光俯瞰眾生,然其自身終不免淪為陰魂不散的宋生。而小說家最後讓餘杭生「改邪歸正」,除藉此描繪舉子只是一時為名利所迷,最終還是肯定學文養氣的聖賢之道能夠戰勝世俗名利的誘惑。 
第3週
20240305  本週教授古文運動三大書信的背景,以及講授韓愈〈答李翊書〉的內容和基本主張。
古文運動三大書信分別為韓愈〈答李翊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三書分別出自唐德宗、唐憲宗、宋仁宗時期,面對各種外憂內患,三位皇帝都有振興皇權的政治需要,而儒學論述正能為皇權提供支持。當時的儒臣,如德宗時期的權德輿、仁宗時期的張方平、歐陽修都希望藉著科舉取士選拔人才,重振儒術,故當時的科考更強調考核策論、獻論。三封書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
韓愈〈答李翊書〉,緣起自李翊向韓愈行卷,韓愈則以此信回覆,曉以習文正途。〈答李翊書〉的核心主張,乃是學文養氣,通過終身研習儒家經典,「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將之內化為個人道德修養,養一己浩然之氣,直到「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的境界,以求寫作能「陳言務去」、「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
 
第4週
20240312  老師首先從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自敘平生學文經歷的部分談起,指出揣摩先賢聲氣是學文養氣的重心所在。蘇洵深於此道,故為朱熹所稱頌:「予謂老蘇但為欲學古人說話聲響,極為細事,乃肯用功如此,故其所就亦非常人所及。」
接著,老師與同學閱讀柳子厚〈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題中「論師道」三字,應為後人所增,因文章重點實際上不在於「師道」,而在談論「策論之道」。與韓愈〈答李翊書〉重於學文過程不同,〈答韋中立書〉更側重於學文有成後如何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巧妙地「吐辭垂訓」,故柳子厚提出五「本」和六「參」的寫作原則和技巧來指點韋中立寫作策論。五「本」和六「參」的提出,其中亦隱含了柳子厚對道統的判斷。
最後,老師再與同學回到韓愈〈答李翊書〉,賞析其章法精妙所在。〈答李翊書〉不僅是一篇理論宣言,更是吐辭垂訓實踐的典範之作。此文化用了《莊子・養生主》的筆法,藉著「盤旋頓宕」、「取足逆勢」的筆法,揭明先立德再立言的務實之學。對於古文家而言,文章立意與章法密不可分,不可偏之一隅,如此文脈一直延續至清末,直到新文化運動後才告終。

 
第5週
20240319  本週先從文章學的角度講授古文理論和評點的發展,再引領同學閱讀過珙、曾國藩、李剛己、張裕釗等人對〈答李翊書〉的評點,見出文章學如何具體落實在文本閱讀的層面。
韓、柳等人提出「學文養氣」的主張後,隨著科舉取士逐漸偏向於策論,為了滿足士子學習科考之文的需要,書院講學的教育模式興起,具體的習文方法和文章評點亦應運而生。南宋呂祖謙編選的《古文關鍵》是現存第一部古文評點著作,是書提出「四看」說以示人習文門徑,也對唐宋古文大家的章法作出實際評點。如此做法為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諸子接續發揮,他們藉著諸如編寫時文寫作的講義教材、與師友書信往來論辯時文寫作、為時文集作序等種種文化活動,逐步建構、完善古文的寫作理論和評點實踐。桐城三祖中,劉大櫆和姚鼐都積極參與書院教育,在編寫教材(如《論文偶記》、《古文辭類纂》)、與時人論辯的過程中,他們逐步確立自己的文學主張:劉大櫆主「神、氣、音節」說,姚鼐追求「神、理、氣、味」與「格、律、聲、色」相統一。雖然不同文章家之學說在細節上各有差異,但整個文章學傳統的核心主張——如摹古人聲氣以求察古人之心得古人之志,進而代聖人立言——始終不曾動搖。在歷代古文家的不懈努力之下,文章學的傳統於焉形成。 
第6週
20240326  本週正式開始「從論、制藝到形色記文」的單元,主要講授文本為韓愈〈原毁〉。〈原毁〉是韓愈「五原」的其中一篇,議論官場中的毁謗現象,〈原毁〉寫於韓愈被權臣李實讒害,貶官陽山之際,不難讀出韓愈的個人感慨和寄託。
〈原毁〉最顯著的寫作特色,是結構嚴整、層層遞進的「排比」手法。首兩段分述古之君子與及今之君子的差異,每段內部又層層遞進。第一段首句先述本段總綱:「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再從「責己」、「待人」兩點分層推進申說,然後用「德」、「才」兩方面分別承接以上兩點,擴充論點。第二段論今之君子,則以「其責人以詳,其待己也廉」為總綱,筆法與第一段如出一轍,不贅。首兩段藉著古今對照的方式,道出了今人好毁謗的現象;第三段則更進一步,論述「毁」的根源即是「怠」與「忌」,進而提出「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及後,韓愈分寫「良士」、「非良士」的實驗,此處筆法妙處正如過珙所言「看他兩扇略易一字,截然兩意」。最後,韓愈以「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毁來」收束全文,並寄語在上者能夠知人,不受毁言謗語的影響。
此文所運用嚴謹工整的排比手法,化用自荀子、韓非的筆法,故能做到「排比而益古」,為後世習時文者爭相仿效。韓愈的化用不限於筆法,同樣及於儒家經典的思想與名言,例如〈原毁〉全篇論旨,其實就是化用《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再敷衍成文。化用經典與排比論述的手法,正是古文美學的關鍵所在。 
第7週
20240402  本週主要講授韓愈的〈燕喜亭記〉,並在課堂末段教授唐順之的生平經歷,作為下一堂閱讀〈書秦風蒹葭三章後〉的背景知識。
〈燕喜亭記〉寫於韓愈為陽山令,其友人王弘中被貶至連州期間。第一段屬山水散文的程式化寫作,敘述了王弘中開闢荒地建亭的經過。第二段記述亭建成後韓愈請求命名地景,其所取之名或描摹地景,或賦予道德意義,悉皆典出儒家經典,以合乎「得體」的美學要求。亭名取自〈魯頌・閟宮〉「魯侯燕喜」一語,韓愈既藉此勉勵王弘中,也不無為中興唐室而共勉的意味。同時,韓愈在此段用排比句式將複雜的地景梳理得井井有條,並為下文翻出貶謫意義預先作出鋪排。第三段敘王弘中被貶的路程,韓愈表面上用輕鬆、從容的筆調來敘述一路的奇景和觀覽的閒情,實際上卻是化用了九章的寫法,將王弘中、韓愈本人和歷代先賢所遭受苦難隱寓其中。因此,韓愈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收結文章,看似輕描淡寫,其實飽含力量:唯有藉著忍耐、包容身心的種種苦難,才能成就真正的君子之德。縱觀全文章法,正是張裕釗所說的,排比之後,「必作大波以震盪之」。 
第8週
20240409  本週課程主題為「唐順之的史論與讀書札記」,講授〈信陵君救趙論〉和〈書秦風蒹葭後〉兩篇文章。
唐順之約28歲至30歲間寫下〈信陵君救趙論〉,他當時閒居家中,開館授徒,故寫作此文,既為維持自己學文養氣的修養鍛鍊,亦藉此與學生切磋文章寫作,作為示範。是以此文體現了教學相長,乃學文養氣主張與私塾教育的典型例子。此文最顯著的特點為經典格言的重新定位,唐順之評論《史記・魏公子列傳》所載信陵君盜兵符一事,用春秋大義重構了原文的價值判斷和秩序,認為信陵君之罪不在盜符,而在於無王。寫法上,唐順之以飛揚奔放的排比句式,先推明竊符一事未足以罪,再分別從鄰國、信陵、侯生、如姬的角度論四者「不知有王」,接着為眾人畫策以避免無王之罪,最後回筆寫魏王本人亦不得無罪。
〈書秦風蒹葭後〉,則寫於嘉靖二十七年,時唐順之與弟子禇滔遊湖,眼前景色令他聯想《詩經・秦風・兼葭》,故附會之。唐順之在文中運用排比句式逐層推衍,以《秦風》諸作襯托〈兼葭〉之獨特。他先寫秦風以兩類作品為主,一類描繪秦地民風勇悍,或誇耀俠氣、或敘寫射獵,另一類寫秦王君勢之盛,大大壓過諸侯、大夫,缺乏春秋的君臣之義。然而秦地如此風俗,竟有〈兼葭〉所寫遺世獨立的賢士,則見「所謂伊人」的高潔和難得。唐順之寫作此文,藉此勉勵自己「士固有不慕乎當世之榮,而亦何心於後世之名也哉?」 
第9週
20240416  本週老師與同學一同閱讀侯峒曾以「天下有道」為題的八股文,讓同學了解制義的格式和寫作藝術。
八股文的結構,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具有全文提要的作用,包含前三股,破題、承題、起講,當中又以起講最為重要。破題表明討論重點,承接破題加以發展,起講則說明文章的大意和核心主張。第二部分具體發揮論點,分別是第一比至第四比,規定要以排比句式寫作,有餘力者可以押韻。四比各自代表起、承、轉、合,當中又要第二比最為重要。第一比立下主張,第二比說明最重要的主張和論點,第三比發揮第二比未完的弦外之音,第四比總述全文。
侯峒曾在文章中對儒家經典作出了別出心裁的解讀。他在破題、承題部分先從朱熹將「天下有道」解讀為追慕有道之世,接着在起講揉合《論語》和《孟子》之說,將「天下有道」的內涵轉換為孔子於權柄一層層下放的衰微世道中,縱無權位,仍以天下為己任。此既是揣摩古人口吻,也影射當世的情況。後面四比,第一比先寫如此世道乃「政在大夫」所致;接着第二比立「庶人議」為柱,寫庶民無詬誶心也無大權,但身在斯世不得不負議論之責以救人心;第三比寫欲扶助朝綱,仍有待民間之筆舌;第四比收結全文,將文意結至題目的「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要處理如此多層次的論述,侯峒曾正是仰賴靈活的排比句式來整理資訊、逐層推進命題,並藉排比的重複特點營造文章氣勢,加強吟誦時的效果。
五四以來,八股文箝制思想的論述蔚然成風,而侯峒曾的例子正展示了八股文要求,也訓練寫作者不斷為儒家經典賦予新義,絕不僵化刻板。故過去對八股文的批評,也許只是一種偏見。